皇龙自动化工程博客 上海皇龙自动化工程公司博客

第一个准确预言清朝50年内必亡的高人赵烈文

  从现存的文献中考证,第一个准确地预见了清朝灭亡的人,是曾国藩手下最受其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他于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五十年必亡。清王朝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1867年是四十四年,果然没出五十年。  
  赵烈文生于1832年,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年少时即有才名,很有思想见地。他学识非常渊博,对佛学、易学、医学、军事、经济之学都有很深的造诣。  
  咸丰五年(1855),好友周腾虎推荐赵烈文入曾国藩幕府。其时,曾国藩正坐困南昌前线,被太平军整得灰头土脸,随行的幕僚大都远走。对刚刚到来的赵烈文,曾国藩起初并没有抱什么希望。作为实习幕僚,总得有些事干,但曾国藩却没心思给他安排什么具体工作,只是命其参观驻扎在樟树镇的湘军水陆各营,先熟悉熟悉工作环境再说。不料,这位赵先生一去就发现了问题,回来后给曾国藩汇报说:“樟树营陆军营制甚懈,军气已老,恐不足恃。”  
  曾国藩最见不得 “坐谈立议,无人能及,随机应变,百无一能”的书生,他料定赵烈文亦属此辈,因此对赵烈文所谓的观感很反感。他心里不大高兴,认为这个小毛孩子能懂什么军机大事呀!也正在这个时候,赵烈文的老母生了病,他可能也看出曾国藩很不重视自己,不如自己识相点离开这里算了。所以赵烈文就以母病为由,向曾国藩辞行,曾国藩也没有怎么挽留——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员的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就在赵烈文要走未走之时,传来周凤山部湘军在樟树大败的消息,被赵烈文不幸而言中。曾国藩从此看到赵烈文见识不凡,立马对赵烈文有了一番新的认识。后来,赵烈文越来越受曾国藩的器重,经常一起商谈军事,最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有时竟然一日畅谈多次。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朝廷栋梁,正是由于他与一干人的不懈努力与奋力拼搏,才使晚清得以出现所谓的“同治中兴”。当时很少有人质疑大清的龙旗到底能打多久,对历代兴亡研究甚深的曾国藩意识到了朝野上下潜伏着无尽的危机,搞不好会亡国。但他认为通过一些努力,应该还是能挽危厦于将倾的。  
  赵烈文可不这么看,他的观点比曾国藩更为深邃与锐利。赵烈文写过不少作品,如《赵伟甫先生庚申避乱日记》、《能静居日记》、《落花春雨巢日记》、《庚申避乱日记》等。在《能静居日记》中,赵烈文详记了他与曾国藩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谈话。就在这次谈话中,赵烈文惊世骇俗地预言了清朝不出五十年必亡!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1867年7月21日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聊天时忧心忡忡地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 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分剖离析。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就是说,现在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会渐渐分裂,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而且高层没有先烂掉,所以现在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据他估计,今后的大祸是朝廷会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割据分裂的局面;他进一步判断,大概不出五十年就会发生这种灾祸。 
  曾国藩闻毕顿忧,沉思半天才说:“然则当南迁乎?” 曾国藩认为清王朝并不会完全被推翻,有可能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政权南迁、南北分治、维持“半壁江山”的王朝一样。
  赵烈文明确回答说:“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 他认为,清政府已不可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南迁偏安一隅,恐将彻底灭亡。
  曾国藩反驳道:“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赵烈文接着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赵烈文在谈话中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明朝亡于李自成,吴三桂引清入关,所以清军“创业太易”;入关后为震慑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汉人而大开杀戒,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清军“诛戮太重”,这两点决定了清王朝统治缺乏“合法性”。而清王朝后来的君王康、乾、嘉的“君德”固然很正,但善与恶并不互相掩盖弥补,何况“天道”已给他们带来了文治武功的“盛世”作为十分丰厚的报答,因此这些后来君主们的“德泽”并不能抵消清王朝“开国”时的无道,仍不足补偿其统治的合法性匮缺。
  赵烈文从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残暴性这两点否定其统治的合法性,颇具政治眼光。对于赵烈文这番鞭辟入里的言论,曾国藩又陷入了沉思,似有所悟。
  大江东去,老去了多少英雄。曾国藩、赵烈文分别于1872年和1894年去世。历史准确地见证了赵烈文的预言:气数已尽的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1867年预言不出五十年就彻底垮台,且仅有四十四年。接踵而来的历史,也是赵烈文所预言的长期 “方州无主,人自为政”,也即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赵烈文(1832年—1893年),字惠甫,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人。监生出身。其父赵仁基,官至湖北按察使。与同邑周腾虎等讲究经世之学。周腾虎判断江南、江北大营不能成事,加入曾国藩幕,并推荐赵烈文。1855年,曾国藩厚币聘赵至南昌。1856年,丁母忧归。1861年,再入曾幕。1862年,派往南京襄助曾国荃。曾国荃对他“始甚优待,继颇不欢”。天京陷落,赵烈文对湘军颇多批评。1867年,再入曾国藩幕,深受器重。1869年,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奏调随往。历任磁县知县、易州知州。  著有《天放楼集》、《能静居士日记》54卷。是研究曾国藩和太平天国历史的核心资料之一,详细记录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前后经过和语录事实。

  赵烈文当年所住过的赵园尚存,位于江苏常熟市古城区西南隅的明代钱氏“小辋川”遗址。清嘉庆、道光间,吴峻基筑水壶园,又名水吾园。同治、光绪年间为赵烈文退养故里之后购得并增建,人称“赵园”或“赵吾园”,民初归常州盛氏所有,为天宁寺下院,又名“宁静莲社”。当年总体格局与多数景点基本保存,以水面为中心,又借景虞山,景点众多,为江南古典名园之一。赵园,位于常熟古城区西南隅,前临里九万圩,与曾园为邻,十里虞山遥向其背,天然借景,构思精巧,别具特色。此一清代园林,于江南有一定地位。

“赵园”是他寓居常熟时购得此园,加以扩建,遂名赵园,俗称赵吾园。园内筑有“能静居”、“天放楼”、“柳风桥”、“静溪”、“似舫”等建筑景观。